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博览

收藏博览

石窟艺术研究|麦积山石窟力士造像的考察(节选)

发布时间:2020-10-15       浏览次数:461 次


麦积山石窟力士造像的考察(节选)

臧全红

       麦积山石窟位于长安与河西、西域、巴蜀交通线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1500多年中,接纳并蓄来自西亚、中亚、新疆以及中原地区和本地的文化因素,力士是麦积山石窟诸多造像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题材,它们的艺术形象特色鲜明,相较于佛、菩萨,其塑造手段和表现形式更加的多样、丰富和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力士,在《长阿含经》卷四称为“末罗”。末罗,梵语malla意译为力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大力之男子;二是指大力之一种族。即末罗族,住拘尸那揭罗城。即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末罗国,佛涅槃时,由其族抬佛棺木。三或作金刚力士之略称。现在泛指佛教造像中除天王之外的人形守护神。

麦积山石窟力士

一、窟龛中的力士

麦积山石窟4窟  前廊右侧力士(局部) 


        4窟为北周秦州总管李允信为纪念其亡父而开的七佛阁,也是麦积山石窟现存最大的洞窟之一。在前廊式大殿后壁并列七窟的仿木结构式建筑洞窟,前廊式大殿两端上方各开一小龛,下方各塑一身力士。

        左侧力士高4.00米,嘴作吐气发声状。右手握拳高举于头顶,左手拄金刚杵,置于左腿前,双腿叉开,赤足立于假山上。右侧力士高4.30米,面向右侧,双唇紧闭。左手握拳举于头顶左前方,右手五指虚握,掌心向上,平端于腹前似托一物。双腿分开,赤足立于假山上。两身力士体型巨大,造形夸张,肌肉发达,俗称哼哈二将。两身力士均梳高髻,双眉倒竖,大眼圆睁,眼角上扬,裸露上身,颈戴宝石珍珠项练。下身著短裙,分两层,外层较短,裙沿于腹前方呈垂弧状外翻,下层裙裾前短后长,露出双膝及小腿。披巾呈圆弧形从脑后绕出,在双肩上搭下后于上臂内侧下垂并向身后飘卷。


麦积山石窟14窟  左壁力士  

      14窟(隋代)方形盝顶四面坡窟,现存一身圆雕力士位于左壁前,高 1.89米,头向左转,头发于脑后打结,面部棱角分明,双眼圆睁,鼻梁高挺,嘴紧闭,唇线分明,面颊低平,下颌呈方形,耳垂肥大,上饰耳钉。短粗颈,宽肩,上身裸露,戴窄项圈。双臂缺失。下身著着双层短裙。披巾从颈后绕出后搭于肩上,再从腋下飘向身后,尖端上扬贴于身后壁面上。身体呈“S”形,两腿分叉,腿部肌肉隆起突出,张力十足,足尖外八字形赤足立于长方形台坐上

麦积山石窟43窟 前廊右侧力士 

        43窟(西魏)外观为石雕仿木构建筑,门内为单檐庑殿顶式前廊,廊后凿一平面马蹄形穹窿顶敞口大龛,龛后壁向内为一平面长方形盝形顶后室。龛内左右侧上方各有一圆拱形耳龛,俗称魏后墓、寂陵。窟内现存前廊左右两侧二力士。左侧力士高2.70米,嘴大张作发声吐气状,右手平举于胸前,掌心向前,左手持金刚杵斜倚于左肩。右侧力士高2.64 米,双唇紧闭,右手握拳上举于头右侧,左手下垂到腹部,五指虚张,掌心向下。二力士均梳高发髻,头戴宝珠花冠,双眉倒竖,额部肌肉凹凸不平,双眼圆睁,眼脸呈三瓣,眼球凸出,眼角上扬,鼻梁高挺,两耳紧贴脑后。上身裸露,戴宝石窄项圈、手镯。下着短裙,裙裾前短后长,腰带在腹部打结后下垂,较短。双腿叉开,小腿部肌肉鼓凸,双足呈八字外撇,脚腕上戴镯,上身向内侧倾斜,赤足立于云头形低台上。披巾呈圆弧形从颈后绕出,搭肩后于肘内侧下垂到身侧。全身骨肉鼓荡,极具张力。

麦积山石窟48窟  前廊中间力士

       48窟(北周)前廊柱间及右侧各有一身力士。右侧力士高1.04米,上半身赤裸,头转向左侧,头发绾于脑后,发髻较高,额上有皱纹,眼大睁,在凸出眼眶的眼球上减地刻出眼珠,鼻梁高挺,嘴紧闭,下唇上翘咬住上唇。上身赤裸,胸部双乳凸出,腰部肌肉松驰下垂。右手握拳上举于头右前方,左臂顺身侧下垂。下身着双层裙,外短内长。右脚戴脚镯,双足外撇,赤足立于圆形台上,披巾从身后绕出搭肩于双肘内垂于身侧。中间力士高1.10米,头发呈火焰状分四股上扬,宽眉大眼,眼角上翘,高鼻梁,嘴大张露出上齿,两嘴角各有一枚在京开幕犬牙伸出嘴唇。上身袒露,肩披短巾于胸前打结。右手叉腰。下身着短裙,裙沿外翻后下垂至腹部

麦积山石窟62窟 窟门外左侧力士

        62窟(北周)为方形四角攒尖顶仿帐形窟,现存力士位于窟门外左侧,残高0.78米。头顶梳高发髻,偏向脑后,双眉倒竖,大眼圆睁,鼻翼宽大,嘴内凹,嘴唇凸出,嘴紧闭,双耳紧贴于头侧。颈部喉结凸起,上身袒露,右手抚胸,左臂自然下垂于身侧,左手五指叉开,贴在大腿上。下身着长裙,裙带于腹前打结,呈“八”字形垂于身前,裙沿相叠成波浪形上翘,衣纹简洁。披巾在身后绕出后从两肘弯处向内垂于身侧

麦积山石窟121窟 前壁门右侧力士

        121窟(北魏)为方形覆斗顶窟,力士位于前壁窟门左右两侧,身后均有大舟形背光,并在头后画圆形头光。左侧力士高1.26米,长方形脸庞,头顶梳高发髻,戴花冠,额前头发中分后左右对称各分成5组梳向头顶,双眉粗大,在额部呈倒“八”字形,凤眼睁得较大,眼球凸出,眼角上扬,眼袋较为明显,鼻翼肥大,双唇紧闭,下唇浑圆,嘴角上翘,耳垂肥厚。短颈,上身着广袖交领裲裆衫,双手垂在身前腹部左右笼于袖中,外罩前后两片式裲裆铠,并于胸部系带,两肩上用袢带相连。衣摆呈喇叭形外撇,仅露脚尖

麦积山石窟121窟 前壁门左侧力士

       右侧力士高1.28米。长方形脸庞,头顶梳高发髻,戴花冠,头发在额前中分后左右对称各分成5组向上梳,双眉粗大,在额部呈倒“八”字形,凤眼大睁,眼角上翘,鼻翼肥大,张口露齿,嘴唇较厚,唇线分明,耳垂肥厚,耳后有宝缯;短粗颈,上身袒露。右臂曲肘置于身侧,右手从腕处断裂缺失,左手拄一金刚杵于左腿前。下身著长裙,系宽裙带,裙沿一角垂于身前披巾下,裙摆拖地仅露脚尖,披巾覆盖双肩及上臂


麦积山石窟139窟 右壁力士

       139窟(北魏)为方形平顶窟,力士位于左右两壁靠近前壁处。左壁力士高1.05米,身体略左斜,脑后束低平的球形发髻,枯瘦的面庞上有波浪形皱纹,粗眉隆起倒竖成倒“八”字形,双眼圆睁,眼角上扬,蹋鼻梁,鼻尖上翘,鼻孔朝前,面颊凹陷,歪嘴,嘴唇较薄,短须前翘。颈部喉结及经络凸起,上身袒露,肩胛高翘,双臂断裂缺失。下身著长裙,裙沿相叠成波浪形上翘,于腰间系带,裙带在腹前打结后垂于身前,左长右短,双腿叉开,右膝上裙沿上翻,露出小腿。披帛自身后绕出,右端从肩上垂下到腰部斜向右腿内侧贴于裙面,左端从上臂外翻卷向内从肘弯处绕过后于身侧自然下垂。右壁力士高1.05米,身体微向后仰,面向右侧,头顶梳扇形高发髻,并系带,瘦而尖的额头上有阴刻波浪形皱纹,双眉如两轮弯月倒扣在双眼上,大眼圆睁,眼球凸出,两眼间鼻梁似圆形肉珠,鼻孔朝前,颧骨凸出,嘴大张,上唇较厚,下颌尖瘦,耳垂有穿孔。颈上喉结前凸,上身袒露。右手握拳举于右胸前,左臂横于左腰前。下身著系带长裙,裙沿相叠成波浪形上翘,裙带在腹前打结后呈“S”形垂于身前,长裙覆盖脚面,下摆外侈成喇叭形。披巾仅一道在腹前呈垂弧状横过后,左端从左手腕上翻出垂于身侧,右端从右肩后垂于身后


麦积山石窟142窟 前壁门左侧力士

      142窟(北魏)为长方形平顶窟,现存力士位于前壁窟门左侧,高0.94米,身躯向右斜扭。梳扇形发髻,束三角形发冠,双眉呈倒“八”字形,双眼圆睁,眼球凸出较高,鼻梁尖面凸,颧骨高耸,阔嘴微张露出上齿,两嘴角各有一颗尖牙外露,阴线刻出短胡髭,双耳紧贴头侧,两颊上阴刻皱纹。颈部经络凸起。上身赤裸,右臂于肘腕前残失,左手握拳垂于腰际,臂上肌肉块状突起。下著长裙,裙腰外翻折叠。露出双足及小腿,立于圆台上。披巾覆盖双肩及上臂,垂下后在腹前交叉后再上卷,到两臂弯处翻向外侧下垂

二、造像碑上的力士

10号造像碑中的力士,位于中间佛说法场景左右两侧下方建筑内的外侧,右侧力士圆脸,戴束发高冠,赤裸上身,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拄一金刚杵。上身披巾,下身著百褶长裙。左侧力士梳高发髻,戴花冠,裸上身,右手握拳举于左胸前,左手拄一金刚杵于身前。

16号碑的力士位于中栏三佛龛外左右两侧下方,均有桃形项光。右侧力士头半侧向左,发髻呈圆盘状。短颈,身著圆领皮甲,下身甲下有长裙。两臂裸露,右手握拳,左臂自然下垂。披巾自身后绕出后从双肩上搭下于两臂内侧下垂,右端自然飘向身左侧,左端从膝上飘向身左侧。左弓步,左脚踩于狮背上,右脚踩狮尾上。左侧一身力士头转向右,梳半球形发髻,浓眉小眼,蹋鼻梁,鼻孔朝前,嘴紧闭,嘴角下垂。短颈,上身著圆领皮甲,胸部系带,右肩部边沿上翘,下沿垂到腹部。下身著长裙,右侧裙裾上卷,露出小腿,左侧裙裾垂到左脚面。两臂裸露,右臂前举伸向右前方,左臂自然下垂,五指叉开抚左胯。披巾自身后从两肩上卷出搭下后于两臂内下垂于身侧,右端从膝上飘向身左,左端从身侧飘向身左。右弓步,右脚踩于狮背上,左脚踩于狮尾上。


麦积山石窟力士造像的样式及艺术特点

麦积山石窟的力士造像,最早出现于北魏晚期,同时也是现存力士数量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力士的样式,在遵循了同时代造像秀骨清像的流行样式的同时,表现出了更多的个性特征。

麦积山石窟的力士从一开始就是成对出现的,带有明显汉化的特征,身穿“X”形披巾,或者身着裲裆铠甲,面目狰狞,眼球凸出眼眶,被塑造得夸张,威武。

西魏的力士造像在麦积山石窟塑像作品中没有遗存,现在能见到的只有133窟16号造像碑中栏三佛左右两侧力士,上身著圆领无袖长甲。下身露出内部裙摆,前腿部沿上翻露出膝盖和小腿,双足呈弓步站立,前腿踩于身前狮背上,披巾从肩头垂下后于双臂内顺身体两侧垂下。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造像碑

现藏于瑞士瑞特保格博物馆的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造像碑上的浮雕力士像,虽未穿甲衣,但同样位于碑面最外侧,足踏狮背,头向后回看,甚至于其束带的圆饼形发髻,左侧力士握拳平举于胸前的右手都极为相似。

北周是麦积山石窟开窟造像的又一个高峰期,现存力士造像也相对较多一些。这一时期的力士在窟龛中的位置相比北魏时期比较复杂,涵盖了麦积山石窟现存力士所出现的所有位置。同时造像披巾在腹前交叉的这种初现于北魏晚期力士的样式在力士的身上仍旧存在,反映出它的延续性。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如48窟前廊中间的力士,没有披巾,而出现了披肩,裙子也由长裙变成了短裙。

宋代是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期,主要表现在对前代的造像进行重修和补塑。麦积山石窟的宋代力士,一改前代之风,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隋唐以后,我国佛教中的力士专指面相狰狞,上身裸露,下着短裙,位于窟龛造像组合中的最外侧的护法神,但是,对于力士的塑造,却最具特色。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力士造像只有4身,分别位于4窟和43窟前廊两端或两侧,而且其样式也极为相似,均上身赤裸,戴窄项圈,下身著短裙,戴手镯脚镯,披帛呈环状从双肩下绕出后于臂内飘飞于身体两侧。两腿叉开,赤足而立。

麦积山石窟这四身力士,显然并未彻底摆脱唐以后及宋代对力士的塑造样式的束缚,故而仍具备这一时期上述各石窟中力士的特征。但是,艺术家在制作时,未将其作为该窟造像组合中的配角来考虑,而是将其作为这一组合中的一个重点,因势而行,自主发挥,位置由窟内或窟门两侧移到了前廊,由原来佛说法时的守护神变成了整个佛国世界的守护神,有意识的对其进行了夸张,显得体形巨大,其身高均远超同窟室内的菩萨和弟子等造像,健硕威武,气势磅礴。另外,这四身造像都十分生动传神,其艺术水平甚至在同一窟龛中的佛和菩萨之上,形成了宋代麦积山石窟力士独有的地方特色。

结语

前面我们在对麦积山石窟现存力士作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古代秦州作为连接中原地区和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在北魏晚期,当云冈、龙门地区新型的佛教造像组合及样式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传播时,不可避免的先要经过位于陇右地区的秦州,自然会影响到麦积山石窟的造像组合及造像样式。隋唐以降,麦积山石窟所在的秦州地区不但是丝绸之路上连结东西方的重要交通线,也是唐蕃古道及进入巴蜀地区的茶马古道的门户,因此,它在继续吸收和辐射东西方石窟寺造像的同时,也在吸收和影响着巴蜀地区石窟造像,再加上秦州自身的地域因素,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使其现存力士在具有普遍性特征的同时,展现出了更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说明:

此文章转自网络,其内容未经核实,

如有侵权,敬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89 3925 8986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