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博览

“九华”石题刻之谜,破案了! | 古石鉴定

时间:2020-11-18  点击:816


栖云图文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 。

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栖云所使用的图片、视频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



运维/ 沈墨 、 摄影/ 三拾 、 美编/ 钱坤、大齐

主编/ 南薰 、 常务主编雨洁




古石鉴定

“九华”石题刻之谜,终于破了!

文/ 宪之



在轰动艺术圈的保利艺术博物馆——吴彬《十面灵璧图》特展上,众多明星古代赏石曾齐聚一堂,上演了一次盛大的展览。在这场盛大的展览中,除了《十面灵璧图》和名石“锁云”,还有着几尊“参展不参拍”的私人藏石,无论是精美度还是稀缺度,抑或是在赏石史上的地位,都毫不逊于锁云。


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名石“九华”。

九华石



在喜爱古典赏石的人看来,“九华”作为古代案头赏石遗存中罕见的大体量英石,其声名早已如雷贯耳。但多年以来,此石一直在世界顶级藏家私人手中,未曾于公众面前展露真容。尤其石上的“九华”刻款之谜,历经三十多年仍未解开谜底,使人充满好奇。


此石曾为著名藏石家、海外赏石“黄金三十年”领军人物的Richard Rosenblum先生旧藏,并收录于他的经典图录《Worlds Within Worlds:The Richard Rosenbl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Rocks》之中,多年前为某著名古代赏石藏家所获并收藏至今。若论英石的案头古石名品,九华石是无可争议的翘楚及典范。


《Worlds Within Worlds》书影



“九华”刻款之谜


尽管盛名在外,但自Rosenblum购得九华石到《Worlds Within Worlds》出版,再到此石回到中国。三十多年间,无论是著名藏家Rosenblum 还是亚洲艺术领域著名学者 Robert D. Mowry,都没能回答九华的题刻之谜。


该石名为九华,概因石之正面白英块面上留有篆书“九华”二字,且有“某某题”字样。九华取苏轼“壶中九华”的典故。其峰峦叠嶂、气象广博,的确配得上“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之句。虽不知当年迷倒苏子的“壶中九华”是何模样,但若东坡先生见到这尊九华石,恐怕也难以割舍。


在《Worlds Within Worlds》一书中,作为编者的学者Mowry试图落款判定为“Lengjian”题,但“Lengjian”究竟是何人,他只以“身份不明”一笔带过。


Mowry鉴定结论



其实,相比于其他无款古石毫无调查头绪的状况,九华石尚有“某某题”给出了基本方向和线索。只要能根据落款查出作者,就可以和他的作品比对,进而开展下一步的研究。但是,这几个草书铭文难以辨认,而倘但凡认错一个字,那便是一步错步步错,最后和真相南辕北辙。


我们请教了多位专家,综合看来:“九华”二字具有明显的吴让之书风,当是晚清时期的书家所作。题款者的第二字比较容易辨识,应为“农”字。第一字容易误读为社稷的“稷”字,但稷农之名查无此人。这也是前人难以断案的原因。


其实,此二字应为“籀农”,即晚清民国时的文人周振的雅号。


据《中国近现代书画家辞典》记载,周振(-1954),原名周振昌,字浴尘,号籀农、古如,别署枹道人、老枹、桃蹊下士、小麋,斋名为枹庐、得半竹堂、三妙音室、留连室。嘉定人。工汉隶,能治印,旁知医理。著作《工余琐记》,鸣社诗人,与郑质庵、吴琴木、童啸秋、顾景炎、朱屺瞻、钱铸九等为诗书画友。



王振德主编 天津杨柳青画社

国近现代书画家辞典》

2000年出版



在周振众多的署名中,籀农是最常用的一个。


相比于郑质庵和朱屺瞻等好友,周振的声名没有那么显赫,其著作《工余琐记》似乎也已佚散。但他依然留下了不少作品,通过对它们的筛查分析,我们不仅能对九华石的题刻问题进行明确解答,还能大致还原了这位“九华”主人的审美趣味。


周振 花元 己卯(1939)年作 

蔬果草虫 行书 成扇 设色纸本(局部)

敬华(上海)拍卖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秋季拍卖会


周振跋《北魏晖福寺碑》

苏州四礼堂拍卖有限公司 古籍善本专场

2020年春季拍卖会



周振现存的作品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以对联主要形式的隶书作品;第二类是和其他书画家合作的扇面;第三类是为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和前代绘画所写的题跋或者题签;第四类是材质各异的印章。其中,和九华石上“籀农”款相一致的例证主要出现在第二类和第三类上。


据笔者的检索,类似的籀农款扇面至少有6张,其中4张曾在拍卖上出现,其余两张为私人收藏,我们若将其中的落款部分截出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其与九华石上的落款高度一致。


九华石上的“籀农题”款


书画作品中的籀农款,图片从左到右分别来自:


周振 徐菊庵 庚辰(1940)年作 红袖添香 隶书 成扇 设色纸本

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2010秋季拍卖会


周振 花元 己卯(1939)年作 蔬果草虫 行书 成扇 设色纸本

敬华(上海)拍卖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秋季拍卖会


周振 朱文侯 双虎图 扇面立轴 设色纸本 

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仲夏拍卖会


周振 金梦石 松鼠葡萄 隶书 成扇 设色纸本  

上海驰翰拍卖有限公司2012年春季拍卖会


吴琴木、周振 成扇 设色纸本 私人收藏 籀农落款 


唐熊、周振  成扇 设色纸本 私人收藏 籀农落款



而在他所题签的《隋苏孝慈墓志三种》上,我们也能发现一样的籀农款。




周振题签 隋苏孝慈墓志三种 

苏州四礼堂拍卖有限公司 古籍善本专场

2020年春季拍卖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振在和吴琴木合作的成扇上所书写的篆书,其风格与“九华”二字也完全吻合,而他类似风格的篆书作品还有曾在朵云轩拍卖的一幅镜心,也确有吴让之的影子。



“九华” 篆书



吴琴木、周振 成扇 设色纸本 私人收藏



周振 篆书 镜心 

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 朵云四季 第19期拍卖会 

RMB 3,450



在周振所跋《北魏晖福寺碑》上,我们还能看到与九华石身的“题”字铭文几乎一模一样的“题”。而类似的章草字体,在他和花元合作的成扇中也有体现。




周振跋《北魏晖福寺碑》和九华石上的“题”字对比



图片周振 花元 己卯(1939)年作

果草虫 行书 成扇 设色纸本 (局部

敬华(上海)拍卖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秋季拍卖会


另一个旁证是,周振一生几乎都在上海活动,直到1954年去世。而Rosenblum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某“上海的老藏家”手中获得九华石,无论时间地点均符合逻辑。


综合查证的结果,我们发现这位籀农先生不仅擅书、擅画、擅作诗,还是一位兴趣广泛的收藏爱好者。除了上文所说的隋苏孝慈墓志三种和北魏晖福寺碑拓片以外,他的藏品还包括了不少拓片和书画。


周振题 梁锦州造像 纸本

中国嘉德2019春季拍卖会  RMB17,250




周振跋 佚名 野卉秋鹑图 设色绢本 镜片

西泠印社2018年春季拍卖会 RMB103,500



周振题 任颐 光绪辛卯(1891年)作 瑞兽 立轴 设色纸本

特别的是,他的藏品也包括了一大柜子线装的笔记小说。而他对自己的收藏可谓非常用心,不仅要为之题刻,还要将其精装细裱,因此他的藏品都堪称清雅可观。从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发现周振是一位颇具情趣的传统文人,因而他对九华的收藏和品题也自然在情理之中。当然,九华石的存在更直接证明了他对赏石的鉴赏水平颇高。


周振题 笔记小说大观 48函 500册全 私人收藏

由于具体信息的缺失,今日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当年他是如何获得了这块英石,也不知道“九华”究竟是此石旧名,还是周振拟定?但是从笔迹上看,这位好玩又会玩的晚清文人,显然是一种轻松愉悦、悠然自得的氛围中,为自己心爱的赏石题名并刻款。


九华很可能从晚清开始就一直留在了上海,建国后历经变迁却毫发无伤,唯底座遗失,实在堪称幸运。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Rosenblum来华访石,它被发掘后便远渡重洋,几十年内周游列国。罗氏身故后,这块传奇的石头又终于回到了中国。



 刘丹  九华石

纸本水墨 2019年作



对九华石年份的管见


虽然九华的题刻人为晚清周振,但是九华石的年代很可能远早于晚清。


赏石的真实赏玩年代早于题刻年代,这种情形并不罕见。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园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莲朵。石上虽有清帝乾隆御笔题刻“青莲朵”字样,但该石实为确切可考、流传清晰的南宋德寿宫遗物。可见题刻只能为赏石断代提供辅佐与节点信息。



南宋遗石青莲朵与石上的清代御笔题刻



鉴于包括Rosenblum和Robert D. Mowry在内的前辈亦存在鉴定失误的情况,我们只宜“就石论石”,根据九华石自身特点,来追寻它的年代。


因为九华是古石中难得一见的大体量英石。我们首先便从它的石体性状进行分析。在调查中,英山地区多位有着二十年以上采石经验的老采石人不约而同地肯定:九华石的石质是典型的老英山石。根据石表的肌理特征和石质的细腻程度,可以更具体地判定为老英山白石梅山至蛇窦山段出产,属于典型的老坑。



九华石上遍布标志性的老英山石“小雨花”纹理


自宋代以来,英石正是在这片区域中被采集后运往全国。经过上千年无数轮的翻找,这一片产区连稍具赏玩形态的英石都已绝产,是以今天的英石产地已经扩大到周边诸多产地。


因此,即使从产地的资源赋存推测,这样体量、形质卓绝的英石,更可能出产于老英山采石史上靠前的年份,不至于留到末期才惊现于世。



白石梅山一带自宋以来便为老英山石核心产区


从石头上的包浆信息来看,九华石本身的包浆等陈化痕迹堪称教科书级的标杆。其石表光气内敛,自然风化和人为把玩区域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完美呈现了传世古石所应有的自然陈化与人为把玩双重作用的效果。令人遗憾的是,九华的原配底座已经遗失,如果旧座仍在,我们能从中获得的信息会更多。

自然过渡的包浆



包浆熟厚、光泽内敛

从《Worlds Within Worlds》开始,九华就被认为是明代赏石。之所以如此,很大概率是因为此石的形态和晚明时期的赏石审美较为契合,是因为其整体为山形,中间有峰头起伏而两侧翘起(这种形态在古典赏石行业内俗称为“两头翘”),而这种形态是《素园石谱》中非常多见的一种山形。





《素园石谱》中的此类山形



《素园石谱》中的图像多是林有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但却比较完整地表现出晚明文人赏石的审美取向。而这种“两头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既传承宋代研山的特点,又有所演变,可视为从功能性研山到抽象型研山的一个中间形态。譬如最近创下中国古代绘画新纪录的明人吴彬绘《十面灵璧图》的正反两个主观赏面其实也可归入这个范式。





明 吴彬绘《十面灵璧图》

2800×56cm 纸本水墨


而另一个证据是,九华石的形态与晚明著名的《方氏墨谱》中“五岳四渎”图中北岳几乎如出一辙。以至于,有人猜测九华石的形态是根据晚明风格人为修治的结果。但是,仔细观察过九华石实物的人会发现,这块名石通身其实无一点修凿痕迹,真真是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石。由此观之,即使不谈历史传承,仅从形态而言,此石也堪称极为精彩。



《方式墨谱》 “五岳四渎” 




九华石之背面影像



由九华石的形态,我们其实可以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两头翘”式的晚明山形,是如何从宋代研山逐渐演变过来的?又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宏大而复杂,我们目前无法明确回答,只宜做出一些推测。


从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来看,这个变化过程很可能是缓慢而复杂的。晚明图像中的这种山形,似乎和中国两大仙山系统之一的“蓬莱”有关联,“两头翘”、上大下小,群峰林立等基本要素,都是对源自海岛的海上仙山的想象。


在传为李唐所作的《大江浮玉》册中,这种图样似乎就具备雏形,而在台北故宫举行的《何处是蓬莱》特展中,有一张传方椿年所作的《诸仙汇祝图》长卷,在其中各具姿态的仙山形态里,有些局部已经具备了上述基本要素。


(传)宋 李唐《大江浮玉》册,

绢本浅设色 20.7x2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 宋 方椿年《诸仙汇祝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仙人乘槎图 团扇片 绢本

上海大众拍卖有限公司 2011年春拍书画专场

RMB 25,300



除了“五岳四渎”外,这种海上仙山的式样在明代万历年间刊行《程氏墨苑》中也有出现,而在清初石涛的《海屋奇观图》中,我们也从中也能看到类似的图样。



《程氏墨苑》 “三神山”



《程氏墨苑》 “格泽星”



清 石涛《海屋奇观图》 (局部)  

纸本设色 96.7x46.3cm

无锡市博物馆藏



综上所述,从形态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说九华石与晚明审美风格契合,是目前来看比较典型的晚明案头山子的代表。但是由于其他信息的缺失,九华难以像故宫的造云石一样做到铁证如山。这本就是古代赏石鉴定中的常态,亦无需苛责。



一点感想


在这段钩沉稽古中,我先是惊喜,再是惊奇,然后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周振是一个晚清文人,连一张照片或肖像都没能留下,行迹也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大潮中,而他六十多年的悲欢喜乐、志趣好尚最终只凝结为故纸堆中再简单不过的两行字。百年以后,别说普通人,恐怕连研究民国画史的专家也未必知晓关于他的种种。


而经由一块众所周知的名石,后人居然有机会将他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如遗珠一般捡起、串联,尝试复原他的审美,感受他的感受,体会他的体会。此刻,籀农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生活在那个三千年未有的变革时代,投身其中也乐在其中。而教育背景和他完全不同的我,竟然也真切感受到了那份快乐。


或许这就是爱石人常说的“与古人相见在此”吧。

说明:

此文章转自网络,其内容未经核实,

如有侵权,敬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89 3925 8986